相信很多伙伴考研大概都有名校情结吧?这无可厚非,大家都想圆自己的梦,都想有更好的发展和平台.可是耳边会传来无数的声音:名校太难,竞争太大,还有黑幕.真是这样吗?
考研中试题的难度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名校的出题是否比较难?
首先,考研中公共课的试卷都是一样的,难度对大家是一样的.
其次,专业课都是各个学校自己命题,从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讲,名校是要难些.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考研的试题量一般不大,比如文科,很多专业课的考试甚至只有5、6道论述题.即使有命题解释、填空,选择、简答等题目,题目的数量也不会太多,和高考比起来,你一定会有小巫见大巫的感觉.所以,即使名校在考察基础方面比一般学校深一些,但它也不会给考生造成太大的障碍.
从出题的非常规方面来说,有时候一般学校的试题更"难"一些.比如说,某位老师出的题目的答案只能在他他自己新发表的论文中找到,或者他只承认他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不按这个观点写答案就不给分,这种情况很多是因为导师已经有了属意的准弟子,为了降低他的入学难度而为他量身定做的.
不要惧怕耸人听闻的报录比
报录比,意味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这个比例往往存在很大的水分.因为每年10月份网上报名到11月上旬的现场确认再到12月底的初试考试,每一轮都会有很多人中途放弃.所以这个数据是失真的.
相比之下,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是复试率.也就是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可以清楚了解到复试的筛选严格程度.这个数据一般学校都会公布的.
名校的信息比一般院校的信息更易获取
整个研究生考试中,寻找信息都要比复习课本要重要得多.
招生名额计划(推免、保送等)、招生目录、招生简章、往年录取分数线、历年真题、指定的大纲和教材等等,名校这些信息比一般学校充分得多,很多名校为考生服务的工作做得也好一些.还有一些学校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在河南、广东还有异地教学点.就是致力服务于考研人群,这些会给考生带来莫大的方便.
录取阶段,又显示了报考名校的有利.
报考一般学校最怕出现这种情况,一个系只招3--5名研究生,而你报考的那个专业只招1-2名,而这1-2个招生名额中已经有一名是保送的.另一名是导师非常欣赏的,心目中已经内定将其招入门下,但这类信息你通常是无法知道的.保送的名额很多是在报名以后才确定的,而你在拿到招生简章后的7、8月份差不多就要开始正式复习了.这种情况之下,你报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报考名校,这种情况就不大可能出现.首先名校中每个系招生人数通常在20--30人以上,尤其是这两年来研究生扩招,人数又增加不少,每个专业招的人也有七八个.更有好处的是,如果你报的那个专业太热门,你的分数过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名次不够的话,你很有可能被调剂到本系其它专业中,因为所考的科目、试题都基本差不多.这样,周旋的余地无疑大多了.实在不行了,还可以推荐到另外的普通学校,你的竞争力比别的学校调剂过来的人无疑要大得多.
由于名校的招生总是处于众人瞩目的焦点,有时候他们也会感觉到来自各个方面舆论的压力.在录取过程中,即使有个别人有黑手,也会有所顾忌,不敢太过份.事实上越是好的学校,越是名校,就会越珍惜自己的声誉,招生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也就越高,黑箱操作、黑幕也就越少.
院校的所在区域也存在很大的隐性竞争
每个省份的教育资源千差万别,资源缺少,人口又密集的,考研那就是属于僧多粥少.隐性竞争是必然的.举个例子.郑州大学位居河南郑州,是唯一的一所211院校.2018的公共管理硕士录取分数线193分.华中师范大学位居湖北武汉,是众多的211院校的其中一所,公共管理硕士的录取分数线仅为165分. 再比如,教育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一所院校的教育硕士的招生名额都远远大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两座院校招生的名额之和.那个学校考上几率更高,不言而喻了吧.
所以你若想考上研究生,千万不要把离家近放在首要考虑因素.而是综合衡量自己的实际情况,能不能考上才是王道啊.
总之,不管是在考研的哪个环节上,不管是在收集信息和考试准备过程中,还是在录取时的透明公开性上,考名校都不像大家说的那样遥不可及,一定要做好考研前期信息的全方面查询和对比,为自己考研负起责任来.切记不要盲目报考!